close
作者:蔣興儀

前兩天的讀書會,跟學生們討論的是,當我們失去所愛之人時(對方過逝,或是離去),若我們無法正視與面對此一情況,無法對此一失落達成悼念,便會產生憂鬱(melancholic)的應對方式。憂鬱將帶來一連串的心理糾纏,是以下要詳細分析的。

所愛的人離開我了,我不僅悲傷、痛苦、心揪、沮喪,更重要的是,我忽然之間,感到強烈的無助(helpless)。

「你曾經給我那麼多依靠,給我那麼多愛。我曾經如此那般地信任你、仰賴你、依附你。而今,你離去了,叫我如何是好?我該怎麼辦?我怎麼自處?」

我的無助,引發了我對自己的批評與指責,我開始產生怨懟、責怪自己、咒罵自己,覺得自己無能與低下。「我該死,我無能,我沒辦法留住你!」我在責備誰?我在責備我自己。

我內在之中的某一部份,開始對另一部份展開攻擊,恣意地羞辱、譴責、貶抑它,想要把它給掏空。另一個部份則變成可憐蟲,默默地承擔著被批評與各種羞辱。

自責的結構是雙我的結構,是自戀(narcissism)的結構,是自我封閉的結構。但這次,不再是標準化的自愛self-love,而是負向的自恨self-hate。

我究竟是在恨誰?恨我自己嗎?還是恨那個離我而去的人?兩個都是。責備自己的言詞,就如同在責備那個失落的人:「你為何丟下我?!」

因為我已經把失落的愛人內向投射(introjection)到我自己當中,變成我自己的另一部份。,亦即,把喪失的愛人吸收進來,讓我自己的某一部分等同於喪失的愛人。於是,失落的愛人被我保留下來,我不願意放棄他,就算他於外部消失了,我也要把他放到我的心理當中,喪失的愛人現在是內在於我之中,被我強留下來。

最糟的狀況就是,我對自己的詆毀,包含我對他的詆毀,此一詆毀達到最嚴重時,將促使我去自殺,結束自己的生命。自殺是取消自己,但取消自己其實是為了要報復他:「既然你不愛我,那我就消失,連你也一起消失吧!」我的封閉,最終造成了最嚴厲的自我攻擊,玉石俱焚的自我攻擊。

自戀源自於憂鬱,自戀的底層是憂鬱。自戀不只是我和我自己的關係,還要追溯到早先之前,是我跟所愛他人之間的關係造成的。由於我堅持不放棄他,我執意要攀附他,我一直讓他在心理上糾纏著我。

憂鬱的底層是自戀,憂鬱揭露了:我跟愛人的關係,蘊含著我跟我自己的關係。

如何克服憂鬱,和隨後而來的這一連串心理糾纏,以及糟糕的後果?唯有進行悼念(mourning)或哀悼。在分離的那個當下,接受此一分離與失落,讓所愛之人離去。

能夠悼念,表示我承擔無助,以及無助所帶來的焦慮、孤獨、死亡,但同時也是開放與自由。我不會因此而封閉為自戀的型態,也不會一直被喪失給束縛住,讓喪失給縈繞著,苦苦地與喪失糾纏,緊緊地攀附著此一喪失之物。

其實,在更早更早之前,我們就已經經歷了第一次的失落與分離,那就是我們與母親的第一次分離。在我們還是嬰兒的時候,我們就已經首度經歷了徹底的無助、絕望的無助。後來的每一次失落,都只是那原初第一次的重複。

無助但不攀附,是我們放過自己的唯一途徑。

喪失但不糾纏,是我們求取自由的唯一途徑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