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蔣興儀

教士魯丁一早站在庭院前丟玉米。
一名路人停下來看他,覺得非常困惑,便問他:
「你為什麼要丟玉米呢?」
「因為可以趕走老虎」
「可是,這裡又沒有老虎?」
教士高興地說:「你看,很有效吧!」
――摘錄自《恐懼與專家》

這裡要探討的主題是:「我們為何要保留恐懼?」這個問題乍看之下有點奇怪,一般的問法好像應該是「我們為什麼會恐懼?」這兩個問題所討論的方向不同。後面的問題是要探討恐懼的成因,而前面的問題則是要探討恐懼對我們所產生的功能或作用。

傳統上以為,恐懼(fear)是中介的,介於「恐懼之對象」和「恐懼所引發的動作」之間。也就是說,有一個外在的巨大威脅叫做「恐懼的對象」。當恐懼的對象呈現在我們眼前時,會使我們產生恐懼的內在情感,進而引發我們採取某些動作想要排除此一威脅(並且連帶也排除恐懼之情感)。例如,古早的原住民在叢林裡遇到一隻老虎,使他感到驚恐萬分,他採取逃跑(或戰鬥)的行動,使自己遠離老虎並且擺脫了恐懼。

現代人就不同了,文明的發展和進步讓我們的生活獲得許多保護措施,我們已經不會像原始人那樣,必須時時刻刻地處在不安與警惕的狀態,至少,不必再害怕驟然跳出一隻活生生的老虎。但是,我們的恐懼並未因此而減少或消除,反倒是伴隨著這些保護措施而與日俱增。愈多的文明保護措施,所證明的只是更多的恐懼。

此時,作為現代人的我們,面對的那隻老虎已經不是外在的、活生生的具體老虎,而是一隻想像的老虎。意思是說,恐懼並非來自外在,而是來自於我們的內在。例如,害怕前途茫茫、害怕失敗的人際關係、害怕孤獨、害怕失去愛、害怕死亡等等。出現在醫療機構中的各種心理疾病,以及出現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心理困擾,都顯示了恐懼依然無時無刻伴隨我們,並且深深地存在於我們之中。

古早的原始人可以利用戰鬥或逃跑的方式來消除外在的「具體的老虎」,但是,「想像的老虎」在我們內在之中,我們只能採取的另一種方式來應付此一威脅。那麼,問題是,防衛機制可以「消除」想像的老虎嗎?恐懼和防衛這兩者同樣都是由我們的心理所產生,我們能夠清楚地控制並區分它們之間的份際嗎?事實上,非常困難,否則現代的心理徵狀也不會如此之多了。恐懼和防機制之間的關係並不單純,並不只是消除或對抗這樣地單面向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