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

看到卡通《馬達加斯加》裡面有一段。

森林大停電,猴狐國王做出了一個明顯錯誤的決定,就是讓動物們任憑叢林法則來行事。企鵝老大嚴正反對,國王不聽,企鵝老大跟國王說:「到時候我會跟你說『我當初就告訴過你』。」國王聽到這句話更抓狂,暴跳如雷大聲吼說:「絕對不准跟國王說『我當初就告訴過你』!」

後來,森林秩序果然大失控,動物群起暴動,連國王也陷入危險中,最後,還是企鵝老大救了他。有趣的是,當企鵝老大開口要跟國王說:「我當初就」時,他忽然住口,停頓了一下之後,改口為:「我當初就告訴過你事情會解決的嘛!」我想,企鵝老大並不是怕惹惱了國王,而是想讓自己不要再去做那個一直說「我當初就告訴過你」的人。

 

2.

擔任父母、老師、長輩、朋友等角色,任何一個所謂的「過來人」,經常很難讓自己忍住不說「我當初就告訴過你」這句話。說這句話的用意是什麼?是要指責對方當初不聽勸告,還是要證明自己有善盡指導的責任?

有時候,我們會看到,女兒選了一個不被父母所祝福的丈夫,而這個丈夫確實在婚後也變成一個吃喝嫖賭的大爛人。但是,女兒為了不想要聽到父母說這句話,賭氣「不想被你們說中」。她在面子作用的使然下,硬是挺著不肯離婚,以至於生活在痛苦之中,並虛度了自己的青春。。

還有些時候,我們會看到,父親阻止兒子合夥投資,兒子硬是做了,結果生意失敗,賠得慘兮兮,欠債累累。這時,兒子反而急於要指控他的父親,硬說錯誤都是父親造成的,是父親誤導了判斷云云。兒子為甚麼這樣呢?因為他算準了父親會說這句話(不一定是在意識層面,也許是在無意識層面),他預先用指責來防止父親說這句話。父母子女關係如此,師生關係、朋友關係也都是這樣。

 

3.

「我當初就告訴過你」,不僅是在教訓、貶損對方,而且是要突顯自己。強調自己料事如神(暗示對方沒有聽從指示很蠢),對方的所有行動後果和反應都落入自己的預期當中。事實上,這種因果關係的確認只是一種「事後歸因」。也就是說,我們經常都有各種預期,只有當事情不順利的時候,那個「當初預期」才會特別被突顯出來。其實,還有更多的預期,是不準的、落空的。當十件事情當中,有一兩件事情正好被說中,它就會被無限放大。

不說「我當初就告訴過你」,不僅是消極地強調一種厚道的態度,並且是一種對於人生可嘗試的開放態度,願意支持各種失敗的經驗發生,積極地認可失敗對人生的重要性。我們回到企鵝老大的改口,想想看,若是我們自己果真料事如神的話,是不是可以預料得更遠一些?預料到在這樁教訓之後,整個情況才會有比當初更好的改善?例如,女兒知道如何慎選丈夫、兒子知道如何判斷合夥人或投資情境等。我們的的預料,只落在事情成敗這種短期結果上,而無法擴展為人生經驗這種長期效果上。

 

4.

以上的情況,都是基於一個「旁觀者」的勸戒、協助、支持等立場,來決定說、或不說這句話。

另外還有一種特殊的情況是:準備說這句話的人,自己本身被纏捲在事情當中。分析師就是這樣的「當事人」角色。事實上,分析師不會這麼說,他符合這句話的情境,但這句話對他根本不夠用。

當分析師預料到案主的移情與投射會越來越加劇,他自己也將會逐漸陷入更加棘手的狀況,此時,他不能加以阻止,就算阻止也無效或是會反覆發生。他只能等待,等到事情發展到最糟的時候(案主歇斯底里的爆發),那時,轉變的契機才有可能出現。

這是一齣「在最糟的失敗當中發生成功」的戲局。這齣戲很難,因為分析師不能主導它的發生與不發生,他是一個絕對被動的演員,但又不能只是呆呆地反射性反應,他必須有所動作:既非誘發案主,也非遏止案主。這時,「無情」apathy的重要性就很明顯了,無情能幫助分析師做出最佳判斷。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