紀傑克(Zizek, S.)讀書會紀錄第十二次

 魏建國導讀,蔣興儀整理,2013.5.3

本週閱讀:Jacques-Alain Miller的〈On semblances in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sexes〉,出自《Sexuation

 

一、問:拉岡說:「沒有性別關係」There is no sexual relationship,什麼意思?

答:沒有主客對立、沒有男女之別,則二者沒有關係嗎?當然不是,最後還是要有關係,才會是倫理學。到底怎樣的關係呢?以下先陳述三組性別關係。主要會透過第三組關係,來解釋「沒有性別關係」這句話。

第一組,man/ woman ,男人/女人。這是一種生物學、解剖學、客觀的分類,屬於區域存有學當中的自然科學,實證的經驗科學。

第二組,male/ female ,男性/女性。這是一種文化的、詮釋的、主觀的分類,屬於區域存有學當中的人文歷史,也是實證的經驗科學。

第三組,masculine/ feminine ,陽性/陰性。相對於前兩種實證的經驗科學,屬於形上學、普遍存有學的範疇。

 

二、問:三組關係好複雜,應該討論哪一種?

答:(1)不論是男人或女人,都服從於背後的意識形態,即父權或陽具中心的意識形態(批判理論的主張)。因此,第一組不必談,它的背後總是蘊含第二組。(2)就算是真的「沒有任何意識形態、disinterest無利益的狀態」,這也是一種意識形態,例如,看似中立的科技理性就是一種意識型態(後現代論述的主張)。

好像第二組已經包山包海了,任何談法都離不開第二組?心理分析說:不對。不少女性主義的主張,都被侷限在上面這兩種情況中。(3)因此,心理分析認為,女性主義還不夠,心理分析要針對女性主義,提出他們尚未碰處到的陰性性:主體是陰性的(不是只有女人是陰性的)。故我們要討論第三組,尤其是其中的陰性femininity

 

三、問:拉岡說:「女人不存在」Woman does not exist。什麼意思?

答:意思是,「女人沒有可被規定的本質」。但是,它經常被閱讀為一種貶抑的意思:(1)女人沒有同一性、沒有持存特性、沒有個體化,因此是依附的、派生的、寄生的、幽魂般的存在。會產生這種說法,主要是因為男人害怕女人的陰性。其實,它要被閱讀為:(2)女人不是個體性individual,而是單一性singularity,她還是一個東西,但卻是「奇異的」(發音讀做「機翼的」)、不斷變異的。

當代的性別存有學,是以「性」為主?還是以「存有」為主?以存有為主,並且是陰性的存有。

 

四、問:p.14,「女人的位置是空的」,什麼意思?

答:女人的存有不是個充實的實體,是個匱乏lack、是虛無。我不存在I don’t exist→我存在為虛無,我是虛無I exist as nothing

存有學會令我害怕,她明明在那邊,卻又不在那邊。因此我們經常傾向於知識論,希望把她對象化,在那邊的就是在那邊。

 

五、問:請解釋:「女人跟虛無有一種本質的關係。」

答:「女人跟虛無有一種本質關係」,這裡的「女人」指的是陰性主體,並不是指生理女人、或文化、心理的女性。但是,「佛洛伊德把女人與虛無的關係,放到生理學上。」因此,這裡的虛無變成是指lack of penis,而不是lack of being。佛洛伊德犯了很大的錯誤。要去做這一件「不可能的事」,就是進入我的lack of being。這是不可能的,但是非做到不可。Being “is” not.

 

六、問:怎樣的狀態是不接受hole,不接受lack of being

答:有兩種。(1)把洞填滿,這是「假女人」的作法,她設法要去「擁有」having(2)把洞活化、放大,這是「真女人」的作法。主動讓自己產生心理上的痛苦,自己來、自我撕裂,極力想要達到非存有,甚至用自殺來活化自己的洞。

 要做到的是being this hole。所匱乏的不是penis,而是存有、同一性、本質。lack of being不能去對抗它、填補它,更不能是由自己主動造成。 因此,p.17所說的「不完全」incompleteness,要繼續往下走,讓它徹底不完全。若退回來,就是去補充它,設法讓它完全。作法是,給她一個男人、小孩。

 

七、問:我們能做什麼?

答:對自身警醒。若是我逃避我的存有之匱乏(關聯於他人),會把恨放在別人身上:你都有,我都沒有。我必須準備好,不逃避,讓它(存有之匱乏)發生。但是,不能直接自己來,不能自行撕裂我自己的存有。

 

八、問:感覺到痛苦,這是有病嗎?

答:不談身體,心理的痛苦,是有病。佛洛伊德說,所有人都有病,但卻有人希望停留在病中(這叫做疾病性獲益)。另一種情況是,基督有病,但是他不會把自己交給醫生。我要說的是,讓你在病中,不斷地朝著你的非存有而走去。

 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

紀傑克(Zizek, S.)讀書會紀錄第十三次

 魏建國導讀,蔣興儀整理,2013.5.17

本週閱讀:Jacques-Alain Miller的〈On semblances in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sexes〉,出自《Sexuation

 

一、問:你要當那一種?

答: (1)假女人、(2)真女人、(3)陰性主體?作成選擇題,就可以知道我們要討論那兩種是我們不要的。只有第三種才是:女人不存在,意思是說,女人不能存在為假女人,女人不能存在為真女人,而必須存在為陰性主體。

女人不存在,可以變化成很多說法:社會不存在、分析師不存在、大它者不存在、台灣不存在)。

菲律賓事件,才讓台灣存在,就算沒有菲律賓,台灣也還達不到所謂的「不存在」。台灣不存在,不是說它消失了,而是說它必須存在為一種政治主體性,那就不會是著眼於與中國、美國、菲國的關係,而是專注於如何面對便當這類的事情(便當店稱呼菲人民為狗,眾人鼓掌叫好),面對台灣與它自身的關係、面對台灣由自身的恐懼所引發的超我。

 

二、問:既然無關乎生理性別,那麼主體性為何要特別用「陰性」這個字?而不會使用「陽性」?

答:就性存有來看,「陽性」這個概念一直都是關聯於實體性、自同者。屬於傳統存有學的陽具邏各斯中心主義phallogocentrism,它是要被解構的,但這不是說要去摧毀它。解構是要去重複在它之中,被它所掩蓋、所遺忘的那個lack of being。不是要用尼采的槌子,從外部去搥打它,而是見縫插針,從它內部的裂隙穿透進去。

賽琪psyche(1)要走向soul,是陰性的,所以psychoanalysis要翻成心理分析,或靈魂分析。(2)而不要走向spirit,不要是陽性的,我們也不會翻譯成精神分析。

Lack of being 不是單純地沒有存有,而是存有本身內在的匱乏,存有早就解構它自己,我們只是把它探索出來而已。

 

三、問:什麼叫假女人?

答:Being:存有一般,having:主體用擁有的方式來處理自己的存有。

假女人,想要擁有陽具或擁有小孩,這是以解剖學的方式來理解feminine difference陰性差異。(不對,要以存有學的方式來理解陰性差異。)用having來填補我的匱乏,掩飾我的閹割,把欲望給污名化了。

假女人希望自己生活不順遂,她很聰明,不幸的場景都是她主導的,她的犧牲是設計好的。對比之下,基督徒則很笨,任何場景都無條件地犧牲,她的犧牲是奉獻offering,她不設計場景。

p.17假女人表現為母性;真女人激進地脫離母性,但是更糟。

 

四、問:什麼叫真女人?

答:p.18,真女人是not-having,不要擁有,把擁有物給犧牲掉,把我的珍貴之物給摧毀掉。

假女人是用擁有來填補匱乏,真女人則是用不擁有來摧毀所有物。(有一種犧牲是用很多來鞏固所有物,這還是假女人,她希望自己不幸,受虐)

Medea先是成為假女人,接下來是走向真女人,而不是基督徒。

p.18(1)havingnot-having,是一種自我占有,創造自己。(having≠being(2)beinglack of being,是進入到自身的subjectivity。我們不支持前者,那是米蒂亞。我們要支持後者,那是$。

 

五、問:米蒂亞這種真女人,哪裡有問題?

答:心理分析講行動存有學(不是實體存有學),但還是要注意分辨。

米蒂亞(真女人)看似解放、顛覆、英雄主義,但其實非常懦弱,她不敢根本進入$。假女人犧牲,真女人看似勇敢,但卻是最懦弱的。

Medea不是沒有進入$,而是方式錯了。用虛妄的方式(佛家說顛倒夢想)來獲得主體性,她創造了她自己的匱乏。變成一種激進的自殘。

 

六、問:主體之匱乏,可以由自己創造嗎?

答:有兩種摧毀。(1)毀掉一個人,是為了不要毀掉我自己(自我保護)。(2)毀掉一個人,是為了毀掉我自己(不自我保護)。

後面這種更糟,成為一種「自己來」的主體。匱乏不能由自己造就,是要靠著與它者的遭逢而來,它者才能造就主體性。

摧毀自己,是為了自我佔有、自我創造。如果主體性走到這一步,那就很不妙了。

 

七、問:She acts with less than more,這是什麼意思?

答:p.19She acts with less than more.她的行動是較少而不是較多。少了什麼?少了小孩,所有物,也少了存有完整性、自我一致性。但是,這還不是「最少」,因為她再次自我佔有。唯有最少,才能最多。

假女人:擁有孩子、擁有陽具、擁有自我。真女人:不要孩子、不要陽具、自我破壞。這兩個都不對,都遠離了這句話。

問:心理分析的女神,是什麼意思?

答:p.23心理分析的女神。她不給予任何東西,只是給予nothing。女神就是陰性主體、就是分析師,分析師也要讓案主成為陰性主體。

誰是陰性主體?是M-Other,是我們第一個遭逢的它者(不要管假女人,母親可以不是假女人,而是它者)。

 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紀傑克(Zizek, S.)讀書會紀錄第十四次

 魏建國導讀,蔣興儀整理,2013.5.31

本週閱讀:Slavoj Zizek的〈Political Subjectivization and Its Vicissitude〉,出自《In Defense of Lost Causes

 

一、問:關於民主,需要討論怎樣的問題?

答:民主,對立於君王制和封建制。但要在民主中,討論這些觀念的不同:實質民主substantial democracy;形式民主formal democracy;心理分析的同化理論theory of identification

 

二、問:什麼是形式民主和實質民主?

答:先區分形式民主formal democracy和實質民主substantial democracy,這兩者的不同。對Zizek來說,最主要的區別是People does not exist.People exists.

People does not exist. 十七世紀,發展了形式民主,它主要的作法是選舉。Larfot說,在形式民主的原理上,沒有人可以永遠佔據某一個位置。因此,形式民主的兩重點。(1)權利的位置是空洞的。(2)辦選舉,讓位置保持空洞化。

People exists. 二十世紀,實質民主是透過極權主義國家而發展出來。你會問:極權國家談民主嗎?是的,但卻是實質民主。重要的政策決定於什麼?People人民或民族。以人民為名,施行對國家最有利的決策。

簡言之,實質民主,People exists,會演變成極權主義。形式民主,People does not exists,程序正義、訴諸制度。但還需要更進一步成為革命民主、解放政治。

 

三、問:台灣目前是哪一種狀態?

答:台灣是形式民主,但卻是一種跳躍。從封建直接跳躍到民主,中間錯過了革命。沒有經過革命的跳躍,便容易落入民粹主義populism。我們有極權主義的隱憂,但我們不會變成實質民主,卻容易成為民粹,這是另一種「人民存在」People exists的方式。 

台灣要在形式民主之中,克服民粹主義(某種人民存在的方式,會使我們壟罩在極權主義的氛圍中),回到People does not exists,展開革命。

 

四、問:到底什麼叫做民主?什麼叫做People does not exists

答:民主democracy字面上的意思是:一群人demo,支配cracy, ruling。簡單講就是「讓人民支配」。重要的是,這群人是誰?是怎樣的一群人?

古希臘,有一群人demos不被列名造冊,沒有身份的人,沒有權力或權利。他們數量眾多,是城邦中的鬼魂,他們在地圖上不會被標示出來,例如:中國大陸的盲流、印度巴西的貧民窟。

有權力的當局不會害怕對抗性的政治團體(如梁山泊,可見的,可攻打的,可招安的),但是,卻會害怕這群demos

 

五、問:它者為何重要?

答:p.145,紀傑克不會說(1)他們要求被社會接納,(2)社會想要對他們收編或招安。而要說,他們的存在本身,便為社會帶來不同的東西。他們體現了社會整體、真實的普遍性。(體現=就是are=等同於,出現在場)

被排除的它者,它與我們不同。它者跟自己是否一樣?不一樣。他們不是我們,也不是他們自己(一般談論它者的錯誤,都在於把它者縮減為另一個自同者、縮減為只是他們自己)。他們是nothing,不在秩序中,nothing才是people

We, people, others→the Nothing無實體、無同一性、無本質。I am no-am

 

六、問:還有哪些東西「不存在」、是虛無?

答:在社會中不具有特定位置的人,他存在為虛無。

Woman(people, Social) exists as nothingness.

People exists as nothingness.

Social exists as nothingness.

女人(人民、社會、它者)不存在。

女人(人民、社會、它者)不存在為有機整體。

女人(人民、社會、它者)存在為虛無。

 

七、問:什麼叫Part of no-part?它對社會的作用是什麼?

答:Part of no-part,前面那個Part要劃一道斜線,要被罷掉。被排除的人,是個部分,但是這個部份不完整,是個被罷掉的部分。Part of no-part是社會的開端與創建。

一個社會、政治、制度,有其創建的時刻,這就是它存在為虛無的時刻。當初,一群人存在為nothing,存在為Part of no-part,把社會創建出來。我若能再次重複那個時刻,將能再次創建社會。

 

八、問:創建社會的要素有哪些?

答:這裡要注意「時間性的問題:某個時刻從前、曾經發生過,現在要再發生一次。還有,要注意「數量」:一個被罷掉、兩個被罷掉、一群人被罷掉,這就是原初社會性的結構。

 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紀傑克(Zizek, S.)讀書會紀錄第十五次

 魏建國導讀,蔣興儀整理,2013.6.14

本週閱讀:Slavoj Zizek的〈Political Subjectivization and Its Vicissitude〉,出自《In Defense of Lost Causes

 

一、問:女人(人民、社會、它者)不存在。是怎樣的不存在呢?

答:不論是個人或集體,不存在為:有機整體、沒有和諧的統一性、自同者、有界限的封閉體、力比多實體

 

二、問:p.100there is no big other,是什麼意思?

答:p.100there is no big other,意思是說,社會、國家不存在,因為象徵秩序不一致。因此,沒有終極保障,沒有終極基礎(形上學意義下的)。

希臘字arche有兩個意思。(1)始基,起始、根源, origin ground,這是指哲學上的,例如太一。(2)希臘的政治權威,如議會、國王,這是指政治上的。

(2)源自於(1),沒有(1)的話,便沒有人可以宣稱他體現了(2)

城邦展現為anarchy,無始基。但這不是野蠻狀態、暴民政治。「無政府」把「無始基」給污名化。An-archy把「一」給撕裂。

 

三、問:什麼叫antagonism

答:社會是衝突、對抗的antagonistic,沒有調節、統合的力量。民主,就是不要那個由始基所造就的有機整體。

然而,沒有「一」,走到一半,叫做「分裂」,走到底,才算是「撕裂」。常聽到人們說:「選舉把台灣社會撕裂了」。其實,真正的撕裂是好事,但我們通常都沒有走到底,只是分裂成兩個自同者而已。民主要把它自身給民主化。

民主,制度化的是經常性地撼動社會,使「不完全」成為它的組織原理。例如,言論自由,透過說話創造存有的不完整。

 

四、問:如何解構社會象徵秩序?

答: (1)日常生活的表層是外在性或機械性的規制力量relgulatory(2)日常生活的底層是秘密的有機想像,把外在機械化的規定給緊密結合起來。

解構要在(2)那邊去操作它、拆解它。例如,一個股市的殺手,回家之後是個靈性追求者。例如:全球化是空洞的形式主義,資本是真正的主體。在地化(多元文化)是把原住民當成主體,有實質內容。上面兩個例子,要拆解的都是後面那個。

 

五、問:什麼是解構策略?

答:解構策略第一種(上面那種):日常生活的底層是有機的祕密想像拆解它。解構策略第二種:主體是創傷的、$是主體性再次重複它。社會奠基於它的創傷,憑著an-archy才能結合

解構說yes,是肯認affirm,不是否定negative,也不是實證postive

 

六、問:p.143part of no-part是什麼意思?

答:後面的no-part是指:他不隸屬於社會任何一個團體、任何一個身份。前面的part是指:他也不隸屬於他自己,自己也不是一個部分,應該寫成罷掉的part。每一個人都不是他自己,沒有關係的兩個點,各自打開,就有關係了

常聽到「尊重差異」,這句話並不支持差異,還是把每個差異當作自同者來看待。

 

七、問:民主的敵人是誰?

答:民主的兩個敵人:極權主義、有機整體。

正確的方向(例如,海德格參與政治),錯誤的一步(例如,海德格參與了納粹)。

 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

紀傑克(Zizek, S.)讀書會紀錄第十六次(完結篇)

 魏建國導讀,蔣興儀整理,2013.6.28

本週閱讀:Slavoj Zizek的〈Political Subjectivization and Its Vicissitude〉,出自《In Defense of Lost Causes

 

一、問:政治化,part of no part,這是什麼意思?

答:(1)是指體制外的,無政府主義。(2)是在民主體制內,讓民主深化。答案要選(2)

 

二、問:什麼叫民主深化?

答:選舉所造成的撕裂不夠嗎?不夠,那縮減為過於形式主義的,失去了本真的意義。要走向一種本真的政治化。

例如,美國服務生,遇到類似於唐寶寶事件,他做了一個倫理行動,他說:「唐寶寶是我兄弟」,並阻止羞辱唐寶寶的客人,請他們離開。他與權力對抗,並同化於唐寶寶,同化於part of no part

對比於美國服務生的例子。台灣麥當勞的唐寶寶事件、之前的便當文,都很沒有民主精神。

民主,並不是說我們要幫助唐寶寶,這樣並不夠深化。與其說「唐寶寶是我兄弟」,不如說:「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唐寶寶」。唐寶寶是不在社會中的一份子,是part of no part

 

三、問:政治化行動,如何區別於超我、劊子手?

答:柏拉圖不是柏拉圖主義,史達林不是史達林主義。前者,最初是革命的真諦。後者,變成權力使人腐化。每一層的「主義」,都是一次墮落。

怎樣是沒變成「主義」的人呢?例如:甘地不行使權力,用摧毀權力的方式來行使。

 

四、問:政治化行動,是有權力的嗎?

答:我的權力power,還不是絕對的無權力powerless,若是絕對的無權力powerless,就叫做force,那才是最有力的。

我要絕對脆弱,才能對它者開放,無power的人這時最具有force。怎樣才是這樣的脆弱?lack of being存有之匱乏,nothingness虛無。

 

五、問:怎樣叫革命主體?

答:革命主體,採取本真的政治行動,能夠進入其存有之匱乏。但是,要注意:(1)光光只靠著自己,來進入自己的主體性,會有危險。(2) 靠著它者,來進入自己的主體性,則不會有危險。

一個革命主體,不卑不亢、不自我造作、不能變成受虐。

一個自我為何能成為革命主體?這不是他能決定的。世界會產生何種效果?也不是他能預期的。這兩個都是不合法的問題。

 

六、問:政治化,如何是積極的普遍性?

答: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他part of no part,就是積極的普遍性。每一個人都把自己從權力的位置上拉下來,丟到存有的深淵中。

權力的位置要被掏空,不能只靠選舉,選舉的規模太小,位置沒幾個。

 

七、問:p.223什麼叫做「對倫理的政治懸置」?

答:一般的理解是:倫理的判準是責任,政治的判準是正義。但紀傑克這裡不是這意思。他說,政治性高於倫理性,從倫理到政治,就是一種普遍主義。

Lavinas把陌生人變成鄰人,把政治縮減成倫理。Derrida把鄰人變成陌生人,把倫理發展為政治。Derrida說,倫理是我和另一個它者的關係。政治是我和所有它者的關係。

 

八、問:在政治上如何提供構成人性的普遍性?我和所有它者都共享著怎樣的普遍性?

答:判準是兩種普遍性:左派的、右派的。右派強調:沒有普遍性。左派強調:訴諸於真實的普遍性。

 

九、問:怎樣叫做「政治」?

答:p.224這一段講兩件事。(1)每一個part of no part,就是普遍性。它是不斷跑動的位置,它者的位置,不可定位,是個深淵,令人害怕。每一個被排除的點,不被社會秩序所包含,才是真正普遍的。(2)我們要同化於他(一個part of no part),就是革命。我們是每一個它者。這樣,就是政治。

同化,不是認同。認同只是我在知識上承認他。同化是存有學上的,我直接就是is他。

 

十、問:誰是真正人性的?

答:大它者、in-human、陰性性、$。他的普遍本質是沒有的,是本質的匱乏。

「人權」主張者只能保護個體的、特殊的、經驗上的生存權利,沒有探索到人性的、普遍性的部份。

 

十一、問:哲學家們對於它者如何解讀?

TI:主體面對它者。OB:它者在主體之中(我遭逢它者,等於遭逢了:它者在過去去對我的創傷。)

Z:主體是存有之匱乏。

Nancy:我就是它者,我從來都不是我自己,我不斷變異。解構主體,就是把主體之中的ego拿掉,恢復主體性。

 

十二、問:在地化(文化的特殊主義)與全球化的關係是什麼?

答:1.一般以為,在地化(文化的特殊主義)可以對抗全球化(全球資本主義)。不對。2.正是有在地化的存在,才支持了全球化。3.要對抗全球化,主體要去作干預的行動。破解在地化干預全球化。抽掉多文化主義當中的特殊核心,讓世界給世界化。

舉例,台灣與中國大陸的對抗,仍是兩個在地化,中國背後更可怕的對手是全球資本主義。舉例,正是有在地農產品的存在,我就可以肆無忌憚地吃著麥當勞;正是農村家鄉的美好回憶,支持著我繼續停留在地都會中。舉例,大賣場架上的在地農產品只是表面,鄉愁式的田園理想,才是我的特殊主義核心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