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借Zizek的心理分析讀電影 (55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一、陰錯陽差的誤會

 

岩井俊二的情書》,這應該是一段愛情故事,對吧?故事起源於一封開玩笑地寄往天國的情書,但卻意外地收到了回信。

片名的Love letters,有人建議翻譯為「愛的信箋」,指的既是兩個女孩之間往返的信件,也是指初中男生藤井樹所留下的圖書館登錄卡,更是指所有相愛的人彼此之間的訊息傳遞

藉由一小段陰錯陽差的誤會,兩個不認識的女孩遭逢了,中介點是男生藤井樹。其中一個女孩渡邊博子,因為這段遭逢而結束一段割捨不掉的戀情。另一位女孩藤井樹(與男生同名同姓),則是因為這段遭逢而開啟一段不可能的想像戀情。這當中,彷彿有著某種說不出的愛戀與殘忍,兩者糾結在一起。

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 

三、內部的無限距離

 

「不可測量的偏離」指的是說,超越自身,超越自己給自己設定的那些框架和標準,所偏離的距離是不可測量的,是無限的。當無限的距離在我之內時,是什麼情況?是我的無限分裂與無限分離,是一種爆炸式的敞開,就像宇宙那般不可測度(雖然天文學家極力要測度它)。此時,我超越了我,我不可被測量也不可被定義。我想依據這個方向重新解釋最後那一幕。

 

最後一幕有諸多解讀,不同的解讀方向可以引導我們去構思對此片的定位。我認為,當房間不再是畫著各種測量現實的粉筆線,而是畫著各種宇宙行星以及怪異圖案時,表示他突破了現實。當房間不再是井井有條,而是任意的凌亂與擺放時,表示他突破了規範。突破現實與規範,不見得就是瘋了,可以代表發現另一種生活方式與另一種自我狀態。

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【蔣興儀】

 

「偏離了91公分,究竟是什麼偏離了什麼?」 偏離指的是一段距離,一段落差,一段間隔。這樣的偏離是好事還是壞事?我要從兩個方向來討論,後面那一個討論方向是我比較重視的。

 

一、外部的一把尺

 

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【陳建熹】

 

我跟網路影評有不太一樣的看法。

片源的分享一開始就提示精神分裂,而片尾也有分享人加上了字幕,獻給同為不被他人所理解的人。不過,我反覆看了幾遍,感覺不太到片子主要是要談精神分裂。當然可能我對精神分裂不太瞭解,不過如果要我試著說說看片子想談的到底是什麼,我會覺得是要質疑:難道我們可以說出人是有一個「本來該有的樣子」,然後告訴每一個人覺得自己不正常的人說,你是那百分之幾、或偏離了正常多少嗎?我們是不是可以跳脫框架,勇於面對自己內心的感受?

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介紹一部很棒的短片,只有14分鐘的法國動畫《91公分之外(Skhizein),也有人翻譯為《精神分裂》,導演是傑瑞米克萊潘(Jeremy Clapin)。在YouTube上查詢這些關鍵字,各自都可以查到英文字幕版和中文字幕版的影片。我們討論了這部影片,發現各種豐富與歧異的觀點,原來在「91公分之外」之外,可以是如此廣闊!底下是導師們對這部影片的不同討論方向。

 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【鍾孟燕】

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 

介紹一部電影《日落號列車》(The Sunset Limited)。但我要說明一下,有些人可能不喜歡這種片子。它從頭到尾都是在一個房間內,拍攝兩個人對話的過程。

 

看起來是很陽春與節省成本的片,但其實這種片超超超難拍。主角是我喜歡的兩個演技派演員,湯米李瓊斯和山繆傑克森。

 

一般的影評把片子的焦點放在:宗教、人生、死亡的對話。大致沒有錯,但我認為不宜過於強調宗教的部份,否則閱讀此片的觀點容易變狹隘,導致漏失了許多精彩內容。

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

第三,若不進行人類的整體改造,人類下一步該怎麼辦?

 

關於人類補完計畫,作者的想法是豐富與深刻的,但是在處理該片的結局上,卻顯得猶豫與不知所措。表示作者對此一議題有所感觸,但卻無法思考透徹,以至於做出一個讓大家感到模稜兩可的結局,這是非常可惜的。觀察此作者後續的作品,也可發現到他在這個重要環節上的讓步,造成日後自身創造力的萎縮。

 

若不進行人類的整體改造,人類下一步該怎麼辦?回到原本的日常生活中,接受人際間無止境的糾紛與困擾嗎?當然不是,那等於退回原點,並且可能比原點更為倒退,因為連原本的不滿(突破的動力)都消失了。

 

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第二,人類補完計畫為何失敗?男主角碇真嗣為何拒絕它?

 

當莉莉絲、綾波零、碇真嗣三者各自以不同的身分完成結合之後(詳細內情一言難盡,可省略),便啟動了人類補完計畫。但是,當整個計畫正要成功時,碇真嗣的態度卻一下子從歡迎改變為拒絕,他放棄結合並且退出,使得整個計畫就此失敗。

 

為什麼碇真嗣會拒絕?他因為父母的遺棄與冷漠而造成長期的心理憤怒,在心底悄悄地滋養著兩個相反的願望,一是期望著人類通通毀滅,一是期望人類通通彼此相愛。這兩個願望在此刻詭異地同時達成了,他為什麼後悔?

 

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學生的服務學習小組看〈新世紀福音戰士劇場版--真心為你〉這部動畫電影,我負責導讀及分享其中的觀點。這部卡通融入了大量的哲學、心理學、宗教等象徵或隱喻,看的時候,難免因為劇情的複雜而有所困擾。我儘量抽取出一條單純的線索來討論,刪去不必要的劇情負擔。其餘可討論的議題其實不少,或許有空時再慢慢聊,這次主要是針對「人類補完計畫」來討論三個問題。

 

第一,為何要進行「人類補完計畫」?針對人類怎樣的不完美?

 

影片中的人們,彼此之間充滿各種人際與心理上的困難:猜忌、憤恨、冷漠、疏離、絕望、自大、寂寞等等。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與緊張達到了極致,人們知道這是種侷限與危機,將造成人類自 身的紛爭與敗壞,必須要改變。但是,要改變甚麼,以及如何改變呢?人類補完計畫特別針對一個重點,就是「AT力場」。

 

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二、聯想

 

這個故事令我聯想到許多與心理分析相關的討論重點。

 

第一,整個故事是透過小新讀他的作文而展開的。小新的敘事,把一個新的肥嘟嘟左衛門重新給創造出來,這類似於心理分析對於敘事的看法。只不過,心理分析的敘事屬於自傳式的(但是,誰知道肥嘟嘟左衛門不是小新本人或作者本人呢?)。

 

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

蠟筆小新的電影當中,有很多發人深省的小地方。可見得臼井儀人對於心理狀態的細微變化,是非常敏銳的。這令我聯想到,臼井儀人最後是否自殺?或許可以從電影當中尋找一些蛛絲馬跡,但目前我還無法處理。

 

「肥嘟嘟左衛門」的出現,是一個很特殊的英雄,他既虛又實,既邪又正,好像做了些什麼,又像是什麼都沒做。他原本是小新隨手畫出的一個圖樣,但是被博士撿到,以此形象設計成電腦軟體當中的一個強大病毒,後來被壞人拿去準備用來摧毀世界。博士讓小新進去電腦中阻止肥嘟嘟左衛門,小新對著肥嘟嘟左衛門說出了一段故事,這段故事是他的傳記,一旦故事說出來,便決定了肥嘟嘟左衛門是邪還是正。

 

一、故事

 

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三、丟掉自己

 

這兩部影片當中的女主角,都是在察覺對自我的盲目與執著之後,丟掉了自己,才開始有另一種人生(這其中隱含著當代女性主義觀念的轉向)。讓我想起我的學生在「自我對話」這個課程的學習單上面寫著:「我跟我自己很熟,但我不認識我自己」。這兩句話作為上面那兩部電影的注解,真是絕佳啊!

 

前面的「跟自己很熟」表示對自我的支配與掌握,後面的「不認識自己」,表示這樣的支配與掌握,其實只是一種執著與盲目罷了。在自身當中,還有很大一部分是屬於「非自我」的,它不能透過「認識」去掌握(不屬於認識論),而是要在自身的「存在」當中去彰顯(是屬於存有學的)。

 

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二、《盜夢偵探》

 

《盜夢偵探》故事的內容大致如下。一個外表冷艷的心理醫師千葉敦子,和其他同事一起開發了一套「夢境機器」。這個機器讓心理醫生可以進入案主的夢境與案主互動,旁邊的人也可監看夢境的進行,並且錄影作為分析與治療之用。「夢境機器」後來被偷走,並且被用來做出危險的用途:控制所有人的夢境與意識。冷豔心理師試圖與同事一起要藉由夢境實驗與夢境分析,找到犯人和機器。

 

冷豔心理師敦子在夢境中的身分跟現實中的樣子剛好相反,是個外表火辣辣、個性活潑、待人熱情的偵探,叫做紅辣椒。一直以來,敦子和紅辣椒兩個身分是清楚區分的,一個在現實中躺床上戴著機器,一個在夢境中飛奔解決問題。但是,到了後來,整個情境已然失控,夢境與現實通通都混淆在一起時,敦子和紅辣椒竟然同時出現,兩人之間有一段對話很有趣。

 

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最近連看兩部動畫,無獨有偶地,好巧,都是金敏的作品。

 

金敏的畫面做的真是沒話說,魔幻意味十足,那種時空交錯、奇詭華麗、意識與無意識交疊的場景,令人眼睛一亮。不能用賞心悅目來形容,因為有些部分所出現的是令人攪擾不安的、奇妙震撼的視覺感受。

 

不過,對我而言,我比較重視內容上可供討論的點。這兩部影片剛好都有一個相似的重點:對於「自我」的執著與盲目。

 

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我看了網路上對於這部電影的討論,有一個觀點是很好的:「葬禮是為了死者,還是為了生者?」這樣的想法所要強調的是,對於死者的尊重儀式,其實是帶給活著的家人對自身的種種改變,不論是態度上或是想法上。片中,一位扮裝為女性的兒子之死,帶給家人對於變裝之爭和親子關係種種震撼;還有澡堂的老闆娘之死,帶給堅持要賣掉澡堂蓋大樓的兒子種種震撼。

 

這些震撼,是死者給生者的最後珍貴禮物,而且是在死後才贈與的,那是什麼呢?就是給我們活著的人帶來一次心理的死亡,一次徹底的自我改變。

 

但我還要補充另一個我認為更重要的觀點,從男主角出發。片中的納棺師男主角本人,僅僅只是服務死者與服務家屬嗎?他只是在改變眾人(甚至是身邊最親密的妻子)對這個行業的偏見嗎?不只是,他改變的是他自己,是由最後他的父親為他帶來的死亡之贈禮所造成的(弔詭的是,這個死亡之贈禮的迂迴接受,反而是經由那個曾經反對最激烈的妻子,以及他曾經給他爸爸的一塊石頭禮物所達成的。)

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

三、罪疚感

漢娜被判無期徒刑,終身監禁。麥克在這段期間也繼續他的人生,當律師、結婚、生子、離婚…。他依然沒有忘記漢娜(以及他當時的決定),以至於他情感上無法對任何人敞開心胸。

在漢娜坐牢的第十年左右,麥克忽然錄製了許多錄音帶,錄音帶中是他朗讀15歲時曾經為她讀過的文學作品,寄去牢裡給她。這個動作,我認為,顯示了他的罪疚感。如果他在審判當時不是懷著私心,如果他當初覺得自己的行為是正確的,他就不該耿耿於懷。

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



作者:蔣興儀

學生推薦我看這部電影。這是很精采的故事,情感描繪非常細膩,是其優點。但是可討論的議題有點拉不開來,是其缺點。它可以關聯三個主題:愛情、大屠殺、文盲。

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這裡要針對jacken的問題,討論有下列主張的人:不可讓殺人犯死得那麼痛快,必須要來個大快人心的處決!

什麼叫做「大快人心」?為什麼警察直接將男孩給一槍斃命還不夠?難道要將他凌遲處死、五馬分屍、千刀萬剮嗎?主張「大快人心」的人,其真正的意圖與居心是什麼?

這個男孩,幹下了殘忍的罪行,必須要受到處罰,這一點無庸置疑。但是,當我期待要有一種「大快人心」的處罰時,我們便不只是想要處罰他,讓他為他的罪行付出代價而已。我們還想要看著他極度受苦,藉此來安撫自己、滿足自己。我們還想要藉著替受害者報復的名義,再一次享受觀看他人死亡所帶來的快感。這就是我們的超我在運作。

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關於這部影片的問題以及解題,維大利已經說的很清楚了,也是我們讀書會一再討論過的主題,我就不再重複。我補充其他的部份,以及後續會討論jacken所提的問題,jacken的問題問得好,正是我原本預計要說明的。

這裡先針對那些上網點閱觀看殺人網站的匿名大眾。我要提出的命題是【重複強制性(repetition-compulsion)不是病理的,而是普遍的。】

何謂「重複強制性」?在我們內在之中,有一股衝動,它迫使我們去進行某種動作,並且是一而再、再而三地反覆進行此動作。我們不由自主地、機械性地、盲目地固定重複某種強制性行為,就是重複強制性。例如,案主會不斷去回憶創傷事件的景象、案主會不斷地重複洗手、案主會不斷地用一個命令來強迫自己失敗,等等。

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《Live殺人網站》這部電影很適合做為例子,用來說明拉岡的心理分析理論如何解釋社會心理學的情境。影片的內容主要是關於「視覺的觀看」,觀看痛苦、觀看死亡、觀看他人的觀看,等等,我要討論的便是觀看者的心理過程。

一個二十歲的男孩作為站主,架設了一個Kill with me的網站。在網站上展示虐殺的過程,線上直播給網友大眾收看。被虐殺者的死亡速度是由觀眾的點閱人數來決定,越多人登入網站,數字越攀升,虐殺的裝置就越加速,人質也越快死亡。

一開始,被虐殺的只是一隻貓,貓咪被黏在老鼠板上等死,攝影機對準獵物,以線上即時播出的方式來展示給觀眾看,很快地,這個網站便吸引了更多人點閱。第二個受害者不再是動物,而是一個人,站主用特殊的設計裝置一步一步讓他朝向死亡。接下來的幾個受害者,各自有不同的死亡裝置,但都是依照點閱人數來決定死亡速度。

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

«12 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