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情緒資本主義」和「市場導向型人格」:《黑鏡》第三季第1集〈急轉直下〉

 

前言

 

《黑鏡》第三季第1集〈急轉直下〉看似在批判社群媒體對我們生活的全面性統治,但我覺得,它還更多地說出了今日資本主義的運作邏輯,亦即,用抽象的「情緒」,這種非物質性的東西,來代替物質性。並且把抽象的情緒,予以量化,讓它可見與可計數。此時,我們與人互動必須具備的感受、態度、心理能量等,都必須被轉化成能否獲利的算計。

先簡要說一下故事大概。女主角蕾西(Lacie)生活在一個全面社交軟體化的未來世界。這個世界可以分為高分人和低分人,高分人大多是在4.5分以上,而低分人就是4以下或更低的人,每個人都可以清楚看到彼此的分數。分數的高低,來自於人們彼此之間的相互評分,透過社群網站來給予星星。分數的高低,不只是關係著個人感覺良好與否而已,它的關鍵點在於,分數會影響你的實質的生活需求。高分者容易獲得好的工作機會,可以租到或買到高級的房屋,可以訂購到機票等等。

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薩拉馬戈《盲目》:災難中如何活得「像個人」

 

一、前言

 

薩拉馬戈的《盲目》是一部類似世界末日的小說,故事敘述發生了一場大流行瘟疫,受到感染的人都瞎了眼睛,變成了盲人。官方為了控制傳染,先是把受到感染的人都放到精神病院隔離了起來。在隔離所內,發生了許多考驗人性的事情。後來連看守隔離所的士兵都瞎了,隔離所已無人看管。主角醫生和醫生太太一行七個人,便找尋出路回家,一起待在某人家中,四處找食物求生存。

女主角是醫生太太,她是這場瘟疫中唯一沒有瞎的人。她假裝瞎眼,是為了陪伴丈夫進入隔離所。因為她看得見,所以她作了許多旁人都做不到的事情。最後,又帶領離開的七個人,照顧並安置他們,可以說是這個故事裡的女英雄。

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Zizek的笑話:沒有奶油的咖啡、沒有牛奶的咖啡

 

 

這是Zizek喜歡的一個笑話,他在很多脈絡都會使用它:

 

劉別謙(Ernst Lubitsch)的經典喜劇《Ninotchka》中有一個辯證的絕妙笑話:男主角來到一家自助餐廳,點了不加奶油的咖啡;服務員回答:『抱歉,但是我們的奶油用完了,我們只有牛奶。我可以給你端來不加牛奶的咖啡嗎?』 在這兩種情況下,顧客都是單獨喝咖啡,但這種咖啡每次都伴隨著不同的否定,首先是無奶油咖啡,然後是無牛奶咖啡。

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薩拉馬戈《投票記》:高明的政治寓言

 

 

薩拉馬戈(José Saramago)的小說《投票記》(Ensaio sobre a lucidez)可以說是之前的另一本小說《盲目》(Ensaio sobre a cegueira)的續集。但是若沒有看《盲目》也沒關係,《投票記》所提到的前書內容,很容易就會懂,可以輕鬆地隨著書本的脈絡閱讀。

若是直接用西班牙文的書名翻譯,《盲目》可以翻譯為「失明記」,《投票記》可以翻譯為「復明記」。前者在講一場突然降臨某城市的失明流行病。導致人人相互傳染而瞎了眼睛,先發病的居民在這場盲瘟疫中被隔離起來,隔離所從本來的約略有秩序,逐漸到失序,盲暴徒持槍搜刮財務並強暴婦女。在這場盲瘟疫中,唯一一位沒有失明的女主角是眼科醫生的太太,她混在盲人群中,暗自幫助丈夫、幫助群眾,還殺死了強暴婦女的惡徒。最後,隔離所已經沒有了軍隊看管,她帶領一小群人,走回各人的住家,並找尋食物,度過艱苦。醫生太太可以說是整個故事中的英雄人物。

而《投票記》發生在盲瘟疫的四年之後,同一個城市的選舉,出現了大量的空白票,數目之大,足以撼動政權。空白票嚇壞了統治階級,政府官員忙著處理這群看不見的「內部敵人」,或將其稱之為「叛亂份子」。最後,政府官員想要找個替罪羊來為這個空白票事件頂罪,多年前那位唯一沒有失明的醫生太太,被認為是空白票的幕後操弄者。政府官員把毫無關連的兩件事,硬是給拉在一起,突顯了自身在無能和恐懼之下,最方便的權力濫用,以及莫須有的歸罪。

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我們都生活在史金納老鼠箱之中:行為學派才是隱形的主流論述與實踐

 

行為學派式微?不,大行其道

 

以前在讀書的時候,心理學教給我們三大學派:精神分析、行為學派、人本主義。書上的評論大多是說:精神分析過時了,行為學派式微了,現在是人本主義當道。我今天想談談行為學派。

對於教科書的評論,我一直也是相信的,但是,隨著年齡越來越大,對生活與社會的觀察越來越多之後,我隱約覺得,教科書的說法,只是表面上的,其實並不對。

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《我們的藍調時光》:恩喜的「理想化」心理機制

 

在韓劇《我們的藍調時光》前三集中,鋪陳了漢修和恩喜的故事。

漢修是恩喜高中同學,男生是女生的初戀。而現在四十多歲的漢修,已經結婚,育有一女。老婆帶著女兒在美國奮鬥已經花費七年,為的是讓女兒訓練為成功的高爾夫球選手。為了培養女兒的教練費,以及美國的生活費,擔任銀行分行經理的漢修,把所有的積蓄都花在老婆和女兒身上,以至於自己仍在租房子、吃泡麵度日。

某天,漢修忽然申請回到故鄉濟州島的銀行分行工作,碰到了兒時的諸多老友,尤其是恩喜:那個總是心念初戀情人(漢修)的恩喜。

這時的恩喜,沒有結婚,還是單身,是個生意成功的水產女商人,有房產有店面,朋友家人都跟她借錢,可算是小富婆一個。為人海派大方,不拘小節。

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我的出走日記》:廉美貞的「前男友鎖鏈」

 

這部韓劇又可以翻譯為「我的解放日誌」。劇名的背景關聯於一個公司的同好會,三個人組成了一個名叫「解放」的同好會,大家各自讓自己練習如何從虛偽的人際關係中解放,或是從不肯承認的自我欺騙中解放,目的是找到自己的問題點。

片中陳述了許多人物「解放」的覺察和自我期許。以下我想要分析其中一個段落,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所展現的心理防衛機制,很常見。

主角之一廉美貞,她的前男友鄭燦赫,欠了她錢不還,離開了她。後來,鄭燦赫甚至和其他女人結婚,有錢辦婚禮,卻還是不還錢給美貞。

美貞敘述她對這個前男友的心情:

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蒜味千層蛋糕

 

1

手機鈴響。老公睡夢中接到老闆打來的電話,吩咐他去買早餐,睡眼惺忪的老公還記不清要買的項目,老闆就把電話掛了。

老公看著手機上顯示的時間:清晨5:30。他愣了幾秒,居然比平常還要早?想必老闆已經去完了健身房。

老公轉身看了一下還在睡的老婆,輕手輕腳地掀開被子,起身進入浴室。

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憂鬱症患者出櫃

 

 

憂鬱症患者,常有個一直令自身困擾的問題就是:該不該出櫃?就是告訴人家:「我得了憂鬱症啦!」

「出櫃」一般用在同志或LGBTQ身上。知道了自己是同志之後,知道了自己喜歡同性之後,而猶豫著要不要告訴他人。它既然意味著原本應該藏在櫃子裡,就代表它是某種家醜或醜聞,自己收藏起來、關住它比較好,免得受到不堪的對待:或歧視、或騷擾、或驚嚇。但我說的出櫃,不是一般使用的同志出櫃,而是簡單地取其形象:把不堪的祕密說出來。我認為,出櫃也是憂鬱患者的一個重大的猶豫。

同志出櫃,會有風險,最大的風險就是受到家人和朋友的不諒解。有個男同志出櫃後,爸爸的震驚,伴隨著與之絕交的不諒解:「什麼?我沒有你這個兒子!」(對啊,可能不是兒子,而是女兒吧?)媽媽的震驚卻可以包含諒解,但是媽媽想要把他引導回正軌:「你要不要試著多說說自己的性經驗,說不定你搞錯了?」(跟媽媽說自己的性經驗,有點太佛洛伊德了吧?況且,媽媽的性經驗有足夠到幫人家做判斷嗎?)男性友人的震驚有點複雜,一方面自責於自己粗心大意,居然沒有看出來自己的室友是個玻璃,另一方面也覺得自身有可能被暴露為情色幻想的對象:「幹,跟你在一起這麼久,你都沒說,你當我是朋友嗎?你該不會每次都在看我的屁股吧?幹!」女性友人,則有種失望大過驚訝的遺憾:「還好沒說出口,說我對你有意思,要不然多糗啊!」

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「冒牌者症候群」:心理-社會的觀點

 

一、術語症候群:又一個重複的新名詞?

 

乍看到「冒牌者症候群」(Impostor syndrome)這個概念時,有點覺得它又是一個陳述自卑心態或低自尊的概念,又一個換湯不換藥、重複意涵的新名詞?又多了一個進入眼花撩亂排行榜行列的新名詞?

先小小抱怨一下。目前,排山倒海的心理學專有名詞掩沒了我們,尤其是滿山遍野的「OO症候群」和「OO效應」,多到已經打昏了我們的腦袋。過多的專有名詞,常常都是指涉著相同的概念,只有外表字眼的差異,內涵則是差不多的。這使得我們的學習,充滿了一個又一個的術語,我們只是忙著去背誦字眼,以及忙著去問:這個跟那個有何不同?

jsy66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